青科面孔|乔杰:青年科学家们要成为“π型”人才
2025.10.27

科学的未来,根植于今天我们如何培养明天的人才。“教育、科技与人才三者必须紧密融合,拧成一股绳,才能凝聚成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教授分享了她的思考与实践。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4037_306.jpg

乔杰首先回顾了医学发展的历程。从显微镜的发明到X光机的应用,再到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人类对健康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在人口老龄化与新发传染病交织的今天,代谢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依然对全球健康构成严峻挑战。她指出,我们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突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区域间健康不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需要青年科学家勇于担当、积极填补。

围绕“融合、智能、普惠”这三个关键词,乔杰勾勒出未来医学的新图景。她强调,科学壁垒必须被打破,信息、工程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将超越学科边界,创造更多可能性。智能技术则正在重构医学实践——从脑机接口到手术机器人,智能赋能正在改变诊疗模式。而所有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大众,实现医学的普惠价值。而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时,乔杰提醒要关注其目前的局限与挑战。她指出,不同学科之间的术语差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模型可解释性不足等问题,仍是制约AI在医学中广泛落地的瓶颈。她呼吁在国家层面加强医学科学数据空间建设,推进临床人工智能模型的标准化开发,并促进数字模拟与孪生技术从科研向临床转化。

“要实现这样的转化,必须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乔杰说。她提出,医学人才应当从“T型”向“π型”转变——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的深度,还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并在教育、产业与人文之间建立连接。T型的竖是自身领域的绝对深度,这一横希望是教育、产业、人文广泛连接。而“π”型中多出来的一笔,正代表掌握多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将成为融合创新的关键。她认为,从源头的教育改革到职业中的持续学习,从多学科课程设置到跨界交流平台搭建,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

最后,乔杰分享了她带领北大医疗队支援抗疫的经历。队伍中“90后”占七成,他们在应急物资创新与重症救治中表现出色,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她鼓励青年科学家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积极参与科学传播与科技政策讨论,坚守科技向善的初心,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健康的共同挑战。

“相信我们的青年科学家们会用你们的智慧、勇气、情怀,亲手绘就世界的未来,绘就医学的新版图。”乔杰说。在她看来,未来的医学图景不仅由技术所定义,更由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推动人类健康的青年共同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