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环境研究大会
2021国际环境研究大会(https://ioppublishing.org/er-2021/)是在全世界努力为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时刻举行。这将是COP26之后举行的重大国际科学活动之一,为世界领导人会谈提供良好的平台。
如何实现经济环保可持续的碳中和,存在多种潜在的影响因素,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答的关键问题。作为即将召开的2021国际环境研究大会的卫星活动,本次研讨会将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论坛,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区间联系以及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潜在途径。
(一)2021年11月13日-14日,在线卫星会议
主题:中国走向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2021年11月15日-19日,线上大会(https://ioppublishing.org/er-2021/)
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执行单位:杭州浩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次会议的语言为英语(或者中文+英文幻灯片),会议期间将配备中英文同声传译。
会议将使用ZOOM在线会议平台召开,请各位召集人、主持人、报告人在https://zoom.us/提前完成平台的安装,并在每个议程开始前使用ZoomID和密码进入会议室。
参会代表(听众)等无需发言的嘉宾,可以直接点击直播地址进入观看。
直播地址:https://www.koushare.com/topicIndex/i/gjhj
开幕致辞 |
||
时间:2021年11月13日 9:00-9:10 |
||
时间 |
发言人 |
单位职务 |
主持人: 林金泰,北京大学 |
||
9:00-9:05 |
丹尼尔·科曼 |
2007年诺贝尔奖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
9:05-9:10 |
蒂姆·史密斯 |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副总监 |
丹尼尔·科曼,2007年诺贝尔奖和平奖获得者 开幕致辞:
蒂姆·史密斯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副总监 开幕致辞:
专题一:气候变化临界点、极端天气和气候灾难 |
|||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9:10-12:20 |
|||
召集人: 1. 聂绩,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2. 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周波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聂绩,周天军,周波涛 |
|||
9:10-9:30 |
周天军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巴黎协定》与极端气候 |
9:30-9:50 |
周波涛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全球暖化下极端气候的变化 |
9:50-10:10 |
聂绩 |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
极端降水的气候响应:表象和机制 |
10:10-10:30 |
陈阳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
人为排放和城市化导致城市复合极端炎热气候事件风险增加 |
10:30-10:50 |
蔡榕硕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
如何应对中国南海珊瑚礁气候临界点 |
10:50-11:00 |
休息 |
||
主持人:聂绩,周天军 ,周波涛 |
|||
11:00-11:20 |
姜彤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气候变化风险和灾害风险管理 |
11:20-11:40 |
马耀明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
11:40-12:00 |
效存德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冰冻圈变化的临界点和不可逆性 |
12:00-12:20 |
李熙晨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南极气候与热带海洋的遥相关和相互作用 |
专题二:地球系统组成部分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
|||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9:10-12:20 |
|||
召集人: 1. 乐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2. 张霖,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 3. 李熙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乐旭,张霖,李熙晨 |
|||
9:10-9:30 |
刘学军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
大气氮沉降及其在土壤固碳中的作用 |
9:30-9:50 |
王开存 |
北京大学教授 |
中国近几十年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
9:50-10:10 |
林岩銮 |
清华大学教授 |
SBU-YLIN方案双参版本的研发和测试 |
10:10-10:30 |
张霖 |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 |
农业氮排放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
10:30-10:50 |
李柯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华北地区臭氧污染季延伸至冬末霾季 |
10:50-11:00 |
休息 |
||
主持人:乐旭,张霖,李熙晨 |
|||
11:00-11:20 |
傅宗玫 |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
人为气溶胶对华南春季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 |
11:20-11:40 |
乐旭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散射辐射对全球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巨大贡献 |
11:40-12:00 |
连涛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
早春西风爆发是1997年极端厄尔尼诺发生的必要条件 |
12:00-12:20 |
宋翔洲 |
河海大学教授 |
基于系泊浮标和漂移浮标的热带气旋期间极端海气热通量 |
专题三:温室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管理 |
|||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14:00-17:10 |
|||
召集人: 1. 朴世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 汪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3. 胡中民,海南大学教授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朴世龙,汪涛,胡中民 |
|||
14:00-14:20 |
陈报章 |
中国气象局碳中和监测中心首席科学家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知多少 |
14:20-14:40 |
赵林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变化及模拟 |
14:40-15:00 |
袁文平 |
中山大学教授 |
大气需水量增加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碳汇的影响 |
15:00-15:20 |
鲁显楷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
热带森林土壤在氮沉降增加的情况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
15:20-15:40 |
贾根锁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极端气候 |
15:40-15:50 |
休息 |
||
主持人:朴世龙,汪涛,胡中民 |
|||
15:50-16:10 |
宋新章 |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
模拟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16:10-16:30 |
王德利 |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
大型食草动物是草原碳循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 |
16:30-16:50 |
沈路路 |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
卫星评估全球重大油气田的甲烷排放 |
16:50-17:10 |
俞妍 |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
人类活动加剧极端火灾风险 |
专题四:区域间和部门间的环境关系及其协同 |
|||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14:00-17:30 |
|||
召集人/主持人: 1. 林金泰,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系主任 2. 张强,清华大学教授 3. 丁爱军,南京大学教授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张强,张宏亮 |
|||
14:00-14:20 |
王自发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区域空气质量预测与污染控制 |
14:20-14:40 |
黄昕 |
南京大学副教授 |
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及其与气象的相互作用 |
14:40-15:00 |
张宏亮 |
复旦大学教授 |
更好地预测二次污染物对减排战略至关重要 |
15:00-15:20 |
燕莹莹 |
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
区域间协调防治对缓解夏季臭氧污染和冬季霾污染的影响 |
15:20-15:40 |
卢骁 Xiao Lu |
中山大学副教授 |
中国北方农业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在臭氧污染治理中被低估的作用 |
15:40-15:50 |
休息 |
||
主持人:张强,张宏亮 |
|||
15:50-16:10 |
郑博 |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碳监测与碳反演技术研究 |
16:10-16:30 |
高健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如何精准打好臭氧攻坚战——一个典型城市治理案例分析 |
16:30-16:50 |
米志付 |
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 |
碳排放与中国经济发展 |
16:50-17:10 |
梁赛 |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食物-水空间关联关系 |
17:10-17:30 |
林晨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医药产业转移的全球福利再分配:以缬沙坦生产为例 |
专题五:环境大数据:观测、模拟和同化 |
|||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14:00-17:30 |
|||
召集人: 1.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 赵传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3. 胡斯勒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车慧正,赵传峰,胡斯勒图 |
|||
14:00-14:20 |
王雪梅 |
暨南大学教授 |
关键大气过程对区域排放-沉积关系的影响 |
14:20-14:40 |
张立强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活动限制对青藏高原冰雪融化的影响 |
14:40-15:00 |
辛金元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碳中和期气溶胶特征和大气边界层的网络观测 |
15:00-15:20 |
田向军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
基于大数据驱动NLS-4DVar的碳卫星数据反演与同化 |
15:20-15:40 |
江飞 |
南京大学教授 |
使用RAPAS系统和协同排放“代理”物表面测量对中国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估算 |
15:40-15:50 |
休息 |
||
主持人:车慧正,赵传峰,胡斯勒图 |
|||
15:50-16:10 |
胡建林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中国极端霾期细颗粒物的年龄分辨源和区域贡献 |
16:10-16:30 |
高阳 |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
极端天气事件和臭氧形成的气候调节 |
16:30-16:50 |
陈丹 |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
气溶胶气象协同模拟和同化 |
16:50-17:10 |
李婧 |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 |
基于卫星的关键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 |
17:10-17:30 |
耿冠楠 |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
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反演数据集的开发及应用 |
专题六:气候和环境治理中的协同效益和权衡问题 |
|||
时间: 2021年11月14日 9:00-12:10 |
|||
召集人: 1. 陈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 张宁,山东大学教授 3. 陈伟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陈彬,张宁,陈伟强 |
|||
9:00-9:20 |
李佳硕 |
山东大学教授 |
中国的燃煤电厂改造措施带来了显著的汞相关健康效益 |
9:20-9:40 |
陈伟强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
碳减排的金属-能源关系 |
9:40-10:00 |
刘竹 |
清华大学副教授 |
全球碳排放的近实时监测 |
10:00-10:20 |
戴瀚程 |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
碳中和途径的综合评价及相关影响 |
10:20-10:40 |
方恺 |
浙江大学教授 |
减排成本视域下的碳交易机制行业覆盖研究 |
10:40-10:50 |
休息 |
||
主持人:陈彬,张宁,陈伟强 |
|||
10:50-11:10 |
陈占明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考虑资本存量变化的世界能源足迹核算 |
11:10-11:30 |
陈绍晴 |
中山大学教授 |
跨区域管理能源-水-碳关系足迹:关于粤港澳大湾区(GBA)的见解 |
11:30-11:50 |
房德琳 |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
城市系统资源-排放关系的网络分析 |
11:50-12:10 |
陈有华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
农业污染与管制:如何补贴农业 |
专题七:实现碳中和的社会经济能源路径 |
|||
时间: 2021年11月14日 9:00-12:10 |
|||
召集人: 1. 刘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2. 鲁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 3. 王兆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院长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主持人:刘宇,鲁玺,王兆华 |
|||
9:00-9:20 |
鲁玺 |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 |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光伏加储能系统成本动态与并网潜力 |
9:20-9:40 |
王兆华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面向碳中和的我国电能替代实现路径探索 |
9:40-10:00 |
朱俊明 |
清华大学副教授 |
气候减排与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 |
10:00-10:20 |
孙传旺 |
厦门大学教授 |
碳中和下关于能源的几个经济学问题 |
10:20-10:40 |
段宏波 |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
中国碳中和的可行技术经济路径 |
10:40-10:50 |
休息 |
||
主持人:刘宇,鲁玺,王兆华 |
|||
10:50-11:10 |
张炳 |
南京大学教授 |
碳交易、碳减排与中国电力行业的共同利益 |
11:10-11:30 |
张伟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双碳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控煤降碳路线图 |
11:30-11:50 |
汪鹏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
面向碳中和的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路径研究 |
11:50-12:10 |
王利宁 |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所长 |
碳中和下的中国能源展望 |
大会报告:碳中和进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
|||
时间: 2021年11月14日 14:00-16:40 |
|||
召集人/主持人: 1. 林金泰,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 |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职务 |
报告主题 |
14:00-14:40 |
陶澍 |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城市生活能源转型的环境与健康效应 |
14:40-15:20 |
朱彤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健康效应 |
大会主席:
林金泰,北京大学
专家: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 彬,北京师范大学
刘 宇,中国科学院
聂 绩,北京大学
朴世龙,北京大学
乐 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 强,清华大学
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中国是排放大国和碳汇大国,未来走向碳中和发展不仅意味着碳排放和碳汇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对其大气环境和全球气候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涵盖本次论坛主题的特刊将会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ERL)出版。
ERL期刊是SCI核心期刊,最新影响因子6.069,在中科院期刊分区以及科睿唯安JCR分区当中皆是1区Top期刊。该期刊以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出版,出版内容汇聚了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Focus Issu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 is aligned with IOP Publishing’s expand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erie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that currently includ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Progress in Energy and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ook out for the launch of three more additions to the series in 2021.
2021国际环境研究大会(https://ioppublishing.org/er-2021/)是一个面向国际社会的免费在线会议,汇集了卓越的环境科学家和影响力人士,在会上分享学术成果与知识,共同应对环境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全球挑战。本届ER2021线上大会将于11月15-19日召开。
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会议组织团队:ER2021@ioppublishing.org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关于该活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