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韧性城市是城市群的韧性建设

2021年11月3日,在2021韧性城市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做了题为《韧性城市的内涵与地质环境》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其在韧性城市领域的研究成果。

卢耀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韧性城市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等各方面,具体包含食物的安全、水资源的安全、能源的安全、交通的安全、金融的安全等等。

韧性城市是城市群的韧性建设

卢耀如教授认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应以宏观的视角去观察,韧性城市的建设并非单指一个城市的能力,而是城市群的能力,“一定的城市群相互依存、相互依靠来维持这样的城市群的韧性”。

卢耀如教授以中国抗击疫情的实例来解释韧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在抗击疫情期间,并非只是体现单一城市的力量。武汉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北京的协和、山东的齐鲁、湖南湘雅等各地约4万多名的医务人员的驰援,武汉城市的韧性体现远超出一个城市群。

卢耀如教授着重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建立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韧性城市需关注“六水”和“六土”的协同

卢耀如教授进一步指出,韧性城市的建设,除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还需要考虑地质生态环境对于韧性城市的影响,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

在水资源、土地资源领域,卢耀如教授提出了“六水”和“六土”的概念。其中,“六水”是指雨水、河水、湖水、地下水、人工水库、海水,“六土”是指山地、平原、盆地、谷地、坡地、滩涂。

卢耀如教授认为,“六水”和“六土”如何发挥韧性,消除灾害、减轻灾害是非常重要的。卢耀如教授呼吁,各个城市群之间,河流的上、下游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打造韧性城市,更好地构筑人类韧性城市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