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未来在青年。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开幕式活动于11月12日在浙江温州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2个国际科技组织的青年科学家,在瓯江畔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创新合作。时隔一月,请听来自青科会的青春回响。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开幕式。青科会传播中心供图
青春有作为
青年科技“天团”站上时代舞台
参与生命诞生的宏大叙事,解决细胞异常的微小课题;在红绿蓝的世界中,找到“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将“热食”送上太空,推动食品产业低碳转型……这些“硬核”科研课题的背后,凝聚了我国青年科学家的青春热血。
青春或许短暂,奋斗者的人生却绝不潦草。2022青科会开幕式期间,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10名获得特别奖。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现场。青科会传播中心供图
“我的梦想是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科发展,打造国际公认的顶尖土木工程学科。”特别奖获得者、同济大学教授周颖说,从高层建筑防震,到韧性城市建设,再到未来星球建造,她的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紧紧相连。
“90后”西湖大学研究员万蕊雪是本次最年轻的一位获奖者。正在组建独立实验室的她说:“国家重视青年人才的需求,鼓励青年人才向重点领域发起挑战,还有很多科学未解之谜等我们解答。”
据统计,在中国青年科技奖历届近1700名获奖者中,有近20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从助力经济到科技服务,一批青年正从我国科学发展的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青年科技“天团”正站上时代舞台。
“青年科学家的未来前景无限。”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青年是最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人群,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2青科会开幕式现场青年科学家的照片墙。青科会传播中心供图
青春有滋味
激发创意灵感 点燃科技梦想
“首次参会,便听到了脑科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感兴趣的内容,我很喜欢这种一起讨论碰撞的学术共享氛围。”回忆参加2021青科会的场景,已加盟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瓯江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王鹏元说。在他看来,青科会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吸引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颗颗好奇的探索之心,共同开启科学创新之门。
“因为青科会,我来到了温州,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2020年,高安明博士从美国毕业后来到温州,成立了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射频滤波器芯片及射频模组芯片开发。仅用了两年时间,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射频领域内第一家集头部客户和全球半导体顶尖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自主研发的超高频滤波器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全球领先,获得A轮数亿元战略融资。
“加快推进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产业资金等各方精准对接必不可少。青科会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青年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员雷文说。
今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与中电海康集团、温州市瓯海区政府三方签约,共建创新联合体。作为首批揭牌成立的两家公司之一,温州精石微通科技有限公司在落户3个月后,就成功进行产品中试生产。雷文正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
“产品中试成功后,已经获得客户认可,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快速投入量产。”随着5G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雷文团队从事的微波通信材料与器件研究市场需求旺盛。
青年科学家昝兴杰课题组,主要研究以活性蛋白递送及蛋白材料开发为切入点,聚焦基础研究,设计开发具有疾病治疗及促进组织再生或修复功能的医用功能材料。受访者供图
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青科会积极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努力打通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据统计,青科会四年以来,主办地温州共落地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引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537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278人,有效搭建起广大民营企业和创新平台之间的合作桥梁,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青春有未来
为青年科技人才多“搭台阶”“端板凳”
50年前,屠呦呦带领团队首次成功提取了青蒿素,9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50年前,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威维尔·汤姆森领导了首次环球海洋科考。他们做出这些载入史册的突破时,都不满45岁。
“多数的诺贝尔奖成果都是获奖者在青年时代做出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说,他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些工作始于1970年。科研需要时间的积淀,大量的年轻人致力于此,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所在。
青年科研人员在瓯江实验室开展工作。瓯江实验室供图
前浪奔赴,后浪响应,科学的海洋律动向前。青科会上,“好奇青年”与院士专家们坦诚交流。在“科学之夜”活动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青年学者曹乘榕畅想未来二三十年,在月球上打造空间站、月球社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构造学家杨树锋则鼓励他更加大胆想象。
“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正是已经实现了的想象。”杨树锋院士说,好奇心源自对自然、生活和人类的热爱,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永葆好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专家朱位秋则鼓励青年科学家要不断探索创新。他认为,青年人才要将自己的兴趣与擅长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原始创新,必要时要向国外学习。
“我们和50余家国际科技组织已经达成共识: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够引领我们整个的科学向前发展。”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执行秘书长王猛说。
温州航拍图。陈辉 摄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院士专家们通过青科会呼吁,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要为青年科技人才多“搭台阶”“端板凳”,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加速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