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年科学家峰会完美落幕

        这是一场汇聚人类科技文明之光的约定。

  2天时间,

  96个国家和地区、29个国际组织,

  800多名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艺术家,

  113位中外院士,其中70%左右为45周岁以下青年科学家。

  80余家中央、长三角、省级主流媒体记者来到温州,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报道活动。

  10月18日至19日,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举行。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以线下为主举办的一次高层次、国际化的重大科技交流活动。如今,峰会已落下帷幕,但“峰会效应”却持续溢出。   

  

  科学大咖演绎科学之旅;青年科学家携高端项目“路演”;企业家求贤若渴抛出“橄榄枝”;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本次峰会围绕对话未来、成就梦想、团聚分享等板块,共开展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圆桌会、大健康论坛、2020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等14项核心活动,聚焦温州市经济产业发展开展高峰研讨会、产业对接会等15项延伸活动。

  连日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所在。据新华睿思系统分析,本次峰会谈论频率较高的热词集中在院士、科技、温州、创新、人才等方面。其中10-19是信息发布的高峰期,发布信息量为6424。

        “峰”芒毕露,亮点热点“精彩纷呈”

  本次峰会的亮点精彩纷呈:有着彰显智慧的中外科学家主旨报告、青春飞扬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精彩纷呈的世界青年领导力研讨会、先锋睿智的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勇探未知的大健康论坛、奇思妙想的科学之夜;还有大学生创业世界杯、硬科技投融资全面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对接、女科学家进校园……有网友表示:“这才是真正的追星现场”。

  疫情背景下,解读战疫“密码”成为不少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等国内外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等耳熟能详的“大咖”们 ,聚焦特殊形势之下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科技战疫、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等展开讨论。现场提问一波接一波,“疫情接下来的走势”“疫苗何时上市”“秋冬如何防疫”……专家们认真作答,金句不断。

  你可知道长胡子的男人更扛揍、人类的六大恶心因素、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作为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核心活动之一,“严肃而好笑”的“2020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在微博平台,话题#菠萝科学奖#获得了2.4亿的阅读量以及4.9万的讨论量。许多网友直呼“原来科学家们的脑洞如此之大”并把这个奖项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今年以“行星际旅行”为主题,开启了“向好奇心致敬”的脑洞大开的旅程。

  女科学家凭借独有的敏锐视角、细腻情感和坚韧毅力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一些网民将目光转向了峰会上的“她”们:因发现青蒿素而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屠呦呦、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兰娟等都是这里面的“佼佼者”。20多位海内外女科学家和女企业家及国际组织机构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环境与健康问题,向公众展现了别样的“她”力量。

        乘“峰”破浪,尽显未来“青年力量”

  随着峰会的举行,网民在事件中的情绪演化一直以"喜"为主,同时最能反映网民情绪的表情为"赞"。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声音汇成了一句话――“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本次峰会依然是青年科学家们的“主场”。短短几天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们相聚一堂,交流思想,探讨未来,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项项创新研究,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和活力。正如在开幕式上,钟南山院士在演讲里说:“在这一次新冠防疫的过程中,我们不管在医疗方面,或者科学领域,青年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占了百分之六七十以上,他们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后浪”的力量势不可挡。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引关注。中国青年科技奖是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摇篮,很多获奖者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历届近1600名获奖者中,有17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一大批获奖者走上了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党政部门、国际组织等重要领导岗位,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色彩纷呈的峰会场景中,还有这么一群默默奉献的青年们,他们代表的一抹靓丽的蓝令人难以忘怀。95后、00后,688名青年志愿者以“志愿奉献”的共同理念汇聚一起,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小瓯柑”。他们用真挚的服务温暖每一位嘉宾,成为大会一道青春活力加持的“风景线”。

  追寻科技之光,共创美好未来。峰会活动虽已落幕,留给青年人的未来答卷依然充满挑战。

        乘“峰”而上,共振科创“温州力量”

  一场峰会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之后,温州书写的“后峰会文章”精彩纷呈:各路英才集聚,科技产业高歌猛进,国际创新合作舞台愈发广阔,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的“三界”融合创新成效凸显……峰会成果正逐渐释放出巨大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

  据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介绍,峰会召开之前,温州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区”即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廊”即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会”即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一室”即瓯江实验室。不仅巩固提升去年落地的“一器、一园、一基金”模式,还将以青科会带来的人才科技资源为依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成熟项目落地;围绕“十百千”目标释放峰会效应,即落地10个平台、落地100个人才科技项目、服务1000家企业。

  有人说:“很多人来到温州后发现,这里是一座创新之城,希望把自己所学技能和研究成果在温州落地开花,甚至向往成为一名新温州人。”科技与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源泉,温州为了招揽人才可谓不余遗力:制定了人才新政四十条,出台了人才住房多措并举的新政。去年共引进21个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团队,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数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博士、硕士在温州的就业数创下了新高,本科毕业生的引进数连续两年增长60%以上,人才的净流入率达到3.45%。

  科技的种子落在浙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细心灌溉,陪它生根发芽,愿它遍地开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场盛会的落幕不意味着光和热的离场,越来越多年轻的力量终将带动一个时代的进步。未来在不远处闪耀着微光,我们期待下一次聚首,让星火重燃、更加炫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