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齐聚科学家峰会,共话未来教育愿景

  10月26日,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拉开帷幕。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科学天团”齐聚温州,共掀“头脑风暴”,面向未来,碰撞智慧。本届峰会以“汇聚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聚焦未来创业、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智造、未来资源五大领域。其中的“未来教育”分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筹划、组织。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主持了“未来教育”分会。该分会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为主题,汇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等全球顶尖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与教育科创产业精英。杨院士说,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全球一体、科技创新、文化多元的智能时代,和社会的其它领域一样,教育也被赋予新的使命,迎来新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会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学习终身化的视角,围绕未来教育应重点关注什么培养目标、将呈现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育相关方如何协作等问题,就未来教育的范式转型与模式创新进行了脑力激荡。研讨中,多维视角叠加,多元观点碰撞,创新思维随处可见,真知灼见频频闪现。

  诺贝尔奖获得者“传经送宝”――“睁大双眼,把握偶然”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Sheldon Glashow先生做主旨发言,分享在智能化浪潮到来之际,他对教育的思考。他认为,全球社会正面临诸多挑战,人类需要共同应对,而教育可以培养教育家、科学家、工程师、政治家等,为未来变革提供重要支持。他强调,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来自于偶然,呼吁在未来教育中,重视培养好奇心,使研究者能“睁大双眼,把握偶然”,在“偶然”出现之际,及时把握,善加利用。

   圆桌讨论四大话题,聚焦未来教育变革

  专家学者们围绕四个专题开展圆桌讨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范国睿主持“未来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塑造”圆桌研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女科学家奖、第十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王沛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阚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特聘战略专家康金城围绕该专题进行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主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教育协作与资源整合”圆桌研讨。日本中央大学校长、商学部教授酒井正三郎,新加坡Edtech国际集团创始人、首席咨询师Matthew Harris,西湖大学理学院终身首席研究员何睿华,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欧亚科学院院士吴德胜就该专题开展讨论。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主持“5G时代的教育技术与创新应用”圆桌研讨。中国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王士进,中国华为研究院、中国区教育和医疗系统部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首席专家董峰、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立新、浙江师范大学国家高端外国专家Shkvar Eugene就该专题展开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主持“未来教育高校领导者论坛”专题研讨,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国华,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院长郭正晓,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

  圆桌嘉宾还就相关主题与参会者互动对话。

  周忠和院士总结致辞,他代表“未来教育”分会的导师团,感谢特邀嘉宾与专家们分享教育智慧,呼吁青年科学家更多关注未来教育。

  在“未来教育”分会上,成立了“科技创新与未来教育发展智库”。“智库”将围绕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创新途径开展持续探索与实践,给全球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与实践指导。“未来教育”分会还发布了《未来教育2019浙江宣言》。《宣言》指出:1、未来的教育要对接时代变化的需求,转化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新近成果。2、未来的教育要以传统教育系统作为核心支柱,吸纳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参与,让全民终身享有公平、开放、包容、优质的受教育机会。3、未来的教育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变革创新教育、学习方式,也要正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教学环境的新挑战,构建新的教育供给与治理体系。4、未来的教育需要正视全球化的趋势,在平等、互惠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开展协作与整合,以文化的多元性催生教育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