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浙江温州群贤毕至。10月18日至19日举行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引来了超1200位嘉宾,其中大部分是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代表。
科学家就像天空中的启明星,近几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他们的理论和发现。青年又是人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重视青年科学家,就是重视人类发展的未来。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青年科学家成为从事病毒研究工作的主体。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施一团队不断解析新冠病毒传播特性,西湖大学周强团队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体细胞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不过,他们被冠上“青年科学家”的名,也常常意味着要面对漫长而充满挑战的研发旅程。他们的名字往往不被大众熟知,可能不会迅速做出惊人的成果,还可能会经历许多次失败的实验――然而,无论面对什么,始终勇往直前的他们才值得更多关注。
这种“关注”不仅是目光所向,而是全方位的支持。
青年科学家施一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长。17日,施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科院内部,青年创新促进会专门聚焦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来支持他们去做交流和科研探索。 ”
建立更适合青年科学家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工作部部长、副主任医师吴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在开展准聘长聘教职制度,遴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教职人员,对其进行长期聘任并提供优厚薪酬待遇和较好的研究条件,以消除科学家的后顾之忧。
培养更好的青年科学家还需要良好的环境与成长的空间。17日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上,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透露,西湖大学对待青年科学家的方式是让他们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科研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我们一般用6年以上周期对青年科学家进行支持,他们在科学经费使用、团队组建和项目选择方面可以自主选择。”仇旻说,良好的环境自然会吸引青年科学家的驻足,成立三年来,西湖大学已吸引130余位青年科学家签约。
凭着潜心向学的毅力与外界投射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的青年科学家终将迎来美好的明天。